[张贴报告]闪电起始位置的雷暴微物理特征分析

闪电起始位置的雷暴微物理特征分析
编号:749 稿件编号:233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6:54 浏览:38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0:19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暂无文件

摘要
闪电起始一般产生于雷暴云内部,难以开展直接观测,但其产生过程与雷暴云环境电场及周围微物理环境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新型闪电宽带干涉仪对闪电起始过程的观测及双偏振雷达对雷暴降水微物理特征的观测,综合分析了一次雷暴过程中118次闪电起始过程区域的降水微物理特征,包括106次云闪及12次地闪。地闪起始一般发生在4-8 km高度,云闪起始往往较高,主要发生在6-12 km。通过对特定的对流核进行追踪发现闪电起始高度随对流核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对流发展较强时,闪电起始高度也明显增大。统计表明闪电起始产生于雷达发射率为20-50 dBZ的区域,区别而言,云闪起始往往产生于环境温度小于-10°C、差分反射率为±0.5 dB、差分传播相移为±0.3 °km-1的区间范围内,而地闪起始多产生于温度区间为0~-10 °C以及上述两个双偏振参数为正值的区域内。统计结果表明,闪电起始多与降水相态为低密度霰粒子及干雪,分别占比为70%及20%。本研究同时对近来发现的不同类型的云闪起始事件(快速正击穿事件及短时脉冲类击穿)的发生环境进行了个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快速正击穿类的起始事件倾向于发生在反射率因子稍大的区域,但其与普通的短时脉冲类击穿过程的起始具有类似的发生环境,两者均多发生在低密度霰粒子或干雪存在的区域中。
 
关键字
闪电,微物理特征
报告人
吕凡超
副研究员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稿件作者
吕凡超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王明筠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CummerSteven A. Duke University
郑天雪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姜苏麟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吕伟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 会务总协调  

● 学术安排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柳    欣

13806024185

liuxin1983@xmu.edu.cn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佳妮

15201086188

scarlett@chytey.com

刘    琳

13313708075

lliu@iue.ac.cn

 

● 会场技术服务

 

李    虎

柳    欣

18965842343

13806024185

hli@iue.ac.cn

liuxin1983@xmu.edu.cn
李招英

13860473552

lizhaoying@xmu.edu.cn

     
           
● 会场安排   ● 会议注册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胡勤梅 13554192326

mary@chytey.com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晓笛 18813296455 xiaodi.sun@xmu.edu.cn
           
● 商业赞助   ● 会议财务  
朱    佳 13950159036

zhujia@xmu.edu.cn

许心雅 18005960255 xuxinya@xmu.edu.cn
           

海报张贴

 

● 酒店预定及咨询

 
张    君 13860426122 junzhang@xmu.edu.cn

李    璟

18627754146

lijing@chytey.com

卢    巍 18971567453 luwei@chytey.com      

 

登录 注册缴费 酒店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