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南海北部陆架区近底层湍流混合观测研究

南海北部陆架区近底层湍流混合观测研究
编号:2567 稿件编号:184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5:05:11 浏览:3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8:3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 [S6-9]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专题6.12(20日上午,403)

暂无文件

摘要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都有重要意义。西太平洋流入侵南海,与吕宋海峡复杂底地形发生相互作用,驱动了南海北部复杂多变的底层动力结构。为了定量评估南海北部底层湍流混合特征,对南海北部陆架区近底层(距底0.5m)开展了48天的连续观测,观测面积为110×120 km2,观测站位20个。采用温度时间序列分析、功率谱分析和Ellison尺度评估了近底层水体温度和湍流混合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观测范围内近底层水温变化均小于0.01℃,主要受内波和全日潮调制,且全日潮频率占主导地位。近底层湍流混合评估结果表明内波和海底地形是控制湍流混合强度的关键因素。在同一站位,强内波时段和弱内波时段,其湍流耗散率相差2-3个量级;而在不同站位:在海山附近,观测期内湍动能耗散率(ε)和湍流热耗散率(γ)平均值分别约为7.2×10-10 m2s-3和1.2×10-12 2s-1,而在深海平原上,ε和γ分别约为1.7×10-11 m2s-3和3.2×10-14 2s-1。观测时间内,所有站位的湍动能耗散率(ε)和湍流热耗散率(γ)和湍流混合系数(Kρ)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10-12  1.1×10-9] m2s-3, [3.9×10-15  1.9×10-12] ℃2s-1,和[8.3×10-6  5.2×10-3] m2s-1],并反映了近底层湍流混合受内波和海底局部地形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表明内波与海底地形的相互作用对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可能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字
近底层,海洋湍流,南海
报告人
郭双喜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郭双喜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黄鹏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鲁远征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朱明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周生启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 会务总协调  

● 学术安排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柳    欣

13806024185

liuxin1983@xmu.edu.cn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佳妮

15201086188

scarlett@chytey.com

刘    琳

13313708075

lliu@iue.ac.cn

 

● 会场技术服务

 

李    虎

柳    欣

18965842343

13806024185

hli@iue.ac.cn

liuxin1983@xmu.edu.cn
李招英

13860473552

lizhaoying@xmu.edu.cn

     
           
● 会场安排   ● 会议注册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胡勤梅 13554192326

mary@chytey.com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晓笛 18813296455 xiaodi.sun@xmu.edu.cn
           
● 商业赞助   ● 会议财务  
朱    佳 13950159036

zhujia@xmu.edu.cn

许心雅 18005960255 xuxinya@xmu.edu.cn
           

海报张贴

 

● 酒店预定及咨询

 
张    君 13860426122 junzhang@xmu.edu.cn

李    璟

18627754146

lijing@chytey.com

卢    巍 18971567453 luwei@chytey.com      

 

登录 注册缴费 酒店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