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在河-湖耦合系统中悬浮颗粒物对磷循环的缓冲效应

在河-湖耦合系统中悬浮颗粒物对磷循环的缓冲效应
编号:2379 稿件编号:114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2:14:26 浏览:4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0:44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议:[S2] 主题2、地球化学 » [S2-6] 主题2、地球化学 专题2.7(20日上午,220)

暂无文件

摘要
通过室内实验和建模建立了磷在悬浮颗粒物-水界面的分配和吸附关系,揭示了河-湖耦合系统中磷的迁移转化与再分配过程,预测悬浮颗粒物(SPM)从河流到湖泊输移过程中组分和含量变化对湖泊磷循环的影响。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研究对象,在雨季从北部最大的河流弥苴河流入洱海湖体的过程中,磷形态从以溶解态磷 (TDP)为主(73±5%)转变为以颗粒态磷(TPP)为主(74±11%)。弥苴河中来源于陆源碎屑的悬浮颗粒物(detritus-SPM)和洱海中来源于浮游植物的藻源性颗粒物(phytoplankton-SPM)分别作为磷汇和磷源,调节和缓冲水体TDP浓度,这种现象与SPM中磷的活性组分和藻源性有机质(phytoplankton-POC)含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随着SPM浓度增加可进一步增强其对磷的缓冲效应,当初始磷酸盐(DIP)浓度(C0)≤ 5 μmol/L,phytoplankton-SPM ≥ 16 mg/L时,DIP释放量增加了50%- 300%; 当C0 ≥ 5 μmol/L,detritus-SPM ≥ 16 mg/L时,DIP浓度降低30%以上。研究成果凸显了SPM从河流向湖泊输移过程中通过源与汇的转化调节磷循环。特别是phytoplankton-SPM在藻华期磷源作用不容忽视, 此研究为深入理解中/富营养湖泊在磷酸盐不足时藻华仍持续暴发的机制提供新证据。
 
关键字
悬浮颗粒物、磷循环
报告人
季宁宁
助理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季宁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 会务总协调  

● 学术安排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柳    欣

13806024185

liuxin1983@xmu.edu.cn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佳妮

15201086188

scarlett@chytey.com

刘    琳

13313708075

lliu@iue.ac.cn

 

● 会场技术服务

 

李    虎

柳    欣

18965842343

13806024185

hli@iue.ac.cn

liuxin1983@xmu.edu.cn
李招英

13860473552

lizhaoying@xmu.edu.cn

     
           
● 会场安排   ● 会议注册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胡勤梅 13554192326

mary@chytey.com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晓笛 18813296455 xiaodi.sun@xmu.edu.cn
           
● 商业赞助   ● 会议财务  
朱    佳 13950159036

zhujia@xmu.edu.cn

许心雅 18005960255 xuxinya@xmu.edu.cn
           

海报张贴

 

● 酒店预定及咨询

 
张    君 13860426122 junzhang@xmu.edu.cn

李    璟

18627754146

lijing@chytey.com

卢    巍 18971567453 luwei@chytey.com      

 

登录 注册缴费 酒店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