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报告]新粒子生成的物理过程、机制及影响

新粒子生成的物理过程、机制及影响
编号:2045 稿件编号:336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1:19:16 浏览:44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4:3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1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 [S13-5]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专题13.7、专题13.11(19日下午,214)

暂无文件

摘要
由于较小的粒径,新生成的粒子具有更显著的气候环境和健康效应,目前对新粒子生成的研究更多关注其化学机制,对气象条件调控的物理过程和机制研究不足。本研究基于兰州市2012‒2019年同步获得的气溶胶粒子谱和雨滴谱数据,对新粒子生成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在一次排放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到达地面的净辐射增加了10%、风速也增加明显,同时大气中的碰并和冷凝汇显著减少,有利的气象条件和较少的碰并汇使得新粒子生成事件频繁发生,大气颗粒物越来越细,N13‒25颗粒物数浓度以每年40%的速度增加。此外,我们将大气颗粒物数谱分布与雨滴谱分布结合起来,揭示了降雨调控新粒子生成的物理机制。发现降雨通过其云下清除有效去除大气中的大颗粒,这使得凝结汇和碰并汇分别减少了4.0×10‒2和1.5×10‒4 s‒1,这一清除效应显著依赖于雨量和持续时间以及雨滴的表面积浓度。积聚模态颗粒物浓度的减少使得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进而较少的碰并汇和有利的气象条件共同促进新粒子生成事件的发生。雨后NPF事件对超细颗粒物数浓度的贡献可达15%‒80%,可贡献3%‒47%的PM2.5质量浓度。通过理论计算对“降雨促进NPF事件”这一物理机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有助于从物理角度阐明新粒子生成过程,这能够提升对雾霾事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预报水平。随着一次污染的有效治理,未来进一步降低颗粒物质量浓度(将更多地来源于二次新粒子生成)必须有效控制一次排放的前体物气体。
关键字
粒径分布,气溶胶,新粒子生成,气象要素,降水,污染源限排
报告人
赵素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稿件作者
赵素平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余晔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 会务总协调  

● 学术安排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柳    欣

13806024185

liuxin1983@xmu.edu.cn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佳妮

15201086188

scarlett@chytey.com

刘    琳

13313708075

lliu@iue.ac.cn

 

● 会场技术服务

 

李    虎

柳    欣

18965842343

13806024185

hli@iue.ac.cn

liuxin1983@xmu.edu.cn
李招英

13860473552

lizhaoying@xmu.edu.cn

     
           
● 会场安排   ● 会议注册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胡勤梅 13554192326

mary@chytey.com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晓笛 18813296455 xiaodi.sun@xmu.edu.cn
           
● 商业赞助   ● 会议财务  
朱    佳 13950159036

zhujia@xmu.edu.cn

许心雅 18005960255 xuxinya@xmu.edu.cn
           

海报张贴

 

● 酒店预定及咨询

 
张    君 13860426122 junzhang@xmu.edu.cn

李    璟

18627754146

lijing@chytey.com

卢    巍 18971567453 luwei@chytey.com      

 

登录 注册缴费 酒店预订